南山脚下的行者访问日记
2019年原宿朴门永续设计认证课程(PDC)
春节过后,因陪女儿艺考在西安停留数日,慕名前往终南山脚下拜访“精舍”主人行者,原计划小住一晚再继续往山中拜访其他友人,最后竟停留三日哪都没去。三日里泡茶会友阅人间。
在精舍,没有人认识我,更没人了解原宿。我们只是由江苏来的一对母女,在乡下做一个小农场。2017年夏我们去大理小住,在古城里闲逛好几次偶遇陌生人,聊起来都会惊呼一声,啊,您就是原宿的主人啊。相比之下,有点意外,也有点惊喜。本以为大家多少对彼此会有一些了解。就像我曾读过行者的一些文章。当然,也仅止于此。
但其实去除虚妄的标签大家的本来不都是互不相识的吗?这种不带既有认知的相处也许会更纯粹和真实吧。因这样未知的吸引而来到一处,想必也是一种神奇的缘分驱使。
感恩所有的相遇。
远处的南山
3.17 十一
到精舍的时候天已擦黑。跟着导航步行来到上山坡路边的一排二层门面房前,黑咕隆咚中依稀看到了挂有“素心精舍”牌匾的那一间门面。我推了推,门没打开。想起行者之前发信息说在新精舍干活,让我到了电话联系他,我想或许人还没有回来。便掏出手机给他打电话。
我并不知行者姓名,只知道网名是行者,所以电话里只能称他行者,现实中叫起来有点怪怪的。
后来听大家称呼他师兄或谢老师,得知行者本姓谢,这里来往的人们都称呼他老师。来农场的很多人也会互称师兄,平日里听得也比较多,但让我叫别人师兄还是有点不太习惯。所以我便选择称呼行者为谢老师。但其实我还是更喜欢行者这个名字。
行者。宁夏人,之前做过营销总监、自己开过公司。赚钱有小成后,人变得异常的空虚。不知道忙碌赚钱的意义在哪里。
当金钱仅仅是数字的变动、但生活却没有变化时,身体便是如行尸走肉般存在。遂一直在苦思、寻找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。后来到终南山跟一位臧传佛教师父学习、修行6年始下山。
下山后追随者众。(此句笔者注)
这是我们在参观新精舍的时候,行者倚在三楼平台的栏杆上告诉我的。叙述的时候表情淡然,像掸去身上的灰尘一样随意自然。
修行6年的时光都是在山中度过。很多人会问行者山中生活是否每日闲适?
行者说山中的时间其实十分紧凑。每日和师父打坐8小时,还要自行读经写字。生活上需要自己劈柴做饭、挑水种菜。每日里根本没有太多多余的时间。
这和农场生活是相似的。很多人申请原宿志愿者以为会来到农场享受悠闲舒适的田园生活。乡村生活其实并非大家想象中悠闲。
真正的乡间生活,仅为一日三餐的劳作、便是紧凑而充实的。但不是城市的焦虑紧张,而是有张有弛。在山中或乡村中生活而每日闲适无所事事的,一定是懒人或逃避现实者,非真正的修行或热爱自然。不事生产或不劳作者,不能和自然真正相伴相长。对自然来说,是消耗的,最多算是过客或者生活体验者。
此段非老师所言,是我武断的补充。
精舍每日来往的人很多,基本都是接近中午或下午来。泡茶、在院子里神聊。和行者叙说各自的心事,求得老师指点。或山脚下走走。
新精舍的书房
一日下午1点多我们正吃完饭逗黑豆玩儿,(黑豆是一只流浪狗,农场也有一只黑狗叫黑豆)外面有汽车声,黑豆颠颠的跑出去。行者往外瞧一眼,说,像是龙姑娘的车,可是龙姑娘来了。
大家正猜测着,黑豆在前头摇着尾巴进来了,后面跟着俩人,一穿明黄绣花长裙姑娘热热闹闹说笑着进来了,手里头捧着一纸板鸡蛋。后头跟一年轻小伙,头顶扎着流行的小辫,下边剪一溜齐,手里头拎着大袋小袋吃食。
龙姑娘说话眉眼带笑,声音格菱格陵的,小伙子不爱说话,害羞笑笑,是介于大男孩子与成熟男人间的年龄。看样子他们应该是好久未来的熟客。龙姑娘带来了自己家里的土鸡蛋、还有去日本及其他什么地方带回来的各种特产。
和龙姑娘摆龙门阵
招呼完龙姑娘行者去楼上休息。我们在院子里喝茶,在龙姑娘巧语连珠和格菱格陵的笑声中,摆了一下午的龙门阵。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下午。龙姑娘口无遮拦的真性情,让我感受到自由和亲切。不需要故作矜持伪装文雅,可以肆无忌惮的大笑,以及用粗俗的语言开玩笑。或许我骨子里就是一个粗人。
山脚下的桃林
3.18 十二
行者要把老精舍的竹子移栽一部分到新精舍去。新精舍院子里有两个大花池,全部栽的竹子。可见行者对竹子的喜爱和重视。他笑笑,古人也说,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嘛。行者吃素,自然会更爱竹子几分。
我问他这里的竹子怎么是紫色的?
行者告诉我,这是挖的山上的紫竹。关于紫竹还有一些来历,终南山上有个紫竹林,相传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移驾之前就住在终南山的紫竹林。所以这儿的紫竹自然与别处的竹子不同。
行者答应送我几根紫竹带回农场。我很高兴。对我来说这可是个特别珍贵的礼物。我想着要更加努力的给精舍干些活方才对得起这份礼物。后来我带回来6个竹根,5颗栽在土袋房门前的斜坡上,还有一颗我带回家中栽在厨房外的小院里。希望南山的紫竹能在千里之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,让我们从此居有竹。
月光下的南山紫竹
在新精舍的三楼平台可以看到终南山,我们倚在栏杆上闲聊,感受山脚下吹过来的习习凉风,我请教了行者一些问题。关于精舍的运作?关于在家上学、关于年轻人是否需要奋斗、关于年轻人去山里修行等等。
我问行者,“精舍的理念是什么?对来访者有限制吗?”
行者说,“精舍嘛,是给大家一个读书喝茶的地方。来者须认可精舍的精神和生活方式。”
“如果有人来了不遵守你的规矩怎么办?”
“那可是不行,到了精舍就得尊重精舍的规则。”
“如果是和你们很熟的人呢?会不会对你们有干扰?”
“熟人也不能坏了规矩。”
“那如果是精舍的共建成员,出了钱的呢?”
“他们只是出钱,规矩还是要守。这是提前约法三章说好的。”
“要是他们对你的建设、运作有他们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同呢?”
“那还是得听我的,建议可以,过分干涉肯定不行。你要记住,这是在你的地盘,是你在建设,怎么能任由别人三言两语随便作乱。站着说话的人都是不腰疼的。”“我只是在分享我的生活方式,愿意接受的就来,不愿意接受就不要来。”
我又问他,“现在有很多年轻人,希望能放下传统的追求回归田园生活。对此你怎么看?”
行者反问道:“什么叫放下?还没有拥有放下什么?”
“像我们这个年纪,该奋斗的奋斗过,该经历的也经历过、尚且勉强可以称为放下。但是年轻人,啥都没经历过,该努力还是要努力,去奋斗。为了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。”
“再说,这个世上有多少人真正的在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呢?毕竟是少数。所以把梦想放在心里,先存留着,去努力奋斗。也许奋斗着梦想就实现了,也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实现。”
“嘴里说着向往自然生活的修行者,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在修行呢?有很多是逃避现实的一个借口。”
......
我沉默了一阵,细细揣摩行者的话。
还有些问题,虽在心中纠缠很久,终究抵不住一开口的满地鸡毛。有些困扰,还是问自己的内心,由时间慢慢去给答案吧。
三日里,活没干多少。喝了太多好茶,见了太多不同的人。不同的文化和习惯,不同的生活生存方式和价值理念。
原本只想小住一晚,喝个茶聊一聊,认识一下再认个路,如有机缘可下次再来。未曾料到一住竟是三日。去山中见婷婷袁斌一家的预约也成一句空话。
临走那天行者亲自下厨做的扯面
旅途中有一些人,会一直鲜活在脑海中。三日里,还有一些人事,已经渐次模糊,在记忆里慢慢褪去。直至像从没出现过一样从脑海中洗去痕迹。清出的空间,由下一次旅途遇到的人、或事,慢慢替代、填补。
再次感恩所有的相遇。
行者、雁南、刚子、笑颜如花的龙姑娘、禅林茶宿的小军、做佛雕创作的姐姐
以及一起喝过茶的朋友们。
再见,这段短暂的旅程。
南山脚下的河滩
文字 | 崔崔
编辑 | 子懿
相关阅读
▽
来原宿之前需要了解的
▽
原宿正在招募
2019年原宿朴门永续设计认证课程(PDC)
体验小活动:一起来修补面包窑吧!
2019年原宿志愿者、生活体验、实习生招募
▽
2018年原宿部分活动回顾
原宿2019活动报名
👇
原宿大米和杂粮
👇
欢迎大家关顾农场的微店,支持自然农耕!
农场实践自然种植第五年,作物口感不一定是最佳,甚至可能还不如市面的常规产品,目前仅能保证的是种植过程无农药化肥、无转基因。
/ 原宿申请项目 /
农场参观体验
志愿者 / 农场生活体验申请
原宿实习生申请
2019自然建筑实践体验申请
女性疗愈/建筑工作坊
/ 对外合作项目 /
生态建筑设计施工
团体课程定制
游学团体接待、营地合作
原宿课程输出与合作
自然产品合作
申请/咨询微信:jspumen